顶级模型性能差距正在缩小中美模型质量差距降至0.3%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本报讯 近日,Nature杂志发文称,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高性能AI模型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对美国的领先地位构成威胁,顶级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正在缩小。美国此前在模型质量方面的领先优势已经消失。中国是人工智能出版物和专利产出最多的国家,如今其开发的模型在性能上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2023年,在大规模多任务语言理解测试(MMLU)中,中国领先的模型落后美国顶级模型近20个百分点。然而,到2024年底,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了0.3个百分点。(达涌)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印发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本报讯(记者 苏德悦)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提出将切实履行管行业管标准的职能,协同推进标准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联动实施,加强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准制定,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供给,健全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工信部将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围绕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围绕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8%。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要点提出,以标准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体系,推动5G轻量化、5G毫米波、天通卫星功能等智能终端标准制定。优化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产品服务、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标准制定,助力突破一批面向融合应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标准研究。
要点提出,以标准支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标准清单开展产业链数字化场景、数字化研发仿真、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数字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等标准研制。加快构建算力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强化算力互联互通、算力资源池、算力平台等标准建设。推进5G +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IPv6/IPv6+、网络管理智能体、面向应用的端到端网络质量评测等标准研制。落实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加强人工智能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加快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等基础支撑标准研制,推进大模型、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具身智能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聚焦智慧物流智慧出行和新型基础设施三大方向 两部门共建智慧交通标准化试点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项目名单,共25个试点项目入选,覆盖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区),涉及中国邮政、中交集团、招商局、中远海运等企业和交通运输部属单位。
据了解,去年10月,两部门联合印发《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实施方案》,并启动2024年试点项目征集工作。聚焦智慧物流、智慧出行及相关新型基础设施三大方向,以建立健全智慧交通标准体系、持续推动成套标准验证与先进标准研制、提升标准化基础能力、强化标准实施应用等为目标,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引领作用。
智慧物流方向,重点围绕以标准助力技术创新,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设立邮政快递数字化处理中心、货物自动配送、智能航运、内河枢纽智慧通航、港口无人集卡、电动船舶、国际海运区块链电子提单服务等试点项目。其中,中国邮政基于自主研发技术,构建数字化处理中心标准体系,通过规模化应用提升邮政快递运营管理水平,推动邮政物流园区数字化转型;招商局聚焦国际海运区块链电子提单服务标准化及应用,提升提单流转效率,缩短换单时间,推动国际海运物流模式创新,助力航运贸易数字化转型;美团围绕自动配送货运标准研制及应用,推动自动配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末端物流配送效率,助力深圳实现自动配送车“一城千辆”目标。
智慧出行方向,重点关注以标准助力模式创新,保障交通出行服务高效便捷,设立公路水路一体化出行、综合客运枢纽数智治理、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智慧出行、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智慧出行等试点项目。其中,江苏依托“一轴一网两融合”大流量示范通道,建立公路水路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标准体系,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出行服务高效衔接;辽宁围绕高速公路全链条数智化出行服务保障,开展智慧伴行、智慧指调、智慧救援、智慧客服、智慧服务区等标准化建设,提升旅客出行服务体验;广西突出智能、绿色技术应用,优化南宁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性和准点率,推进绿色车站创建实现节能降耗。
新型基础设施方向,着力加快构建交通运输新基建标准体系,引导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设立智慧公路、智慧城轨、桥隧智能运维与灾害防控、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试点项目。其中,广东依托数字港珠澳大桥“科技赋能群”,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智能运维与智能装备等标准,提升运维管理水平;浙江围绕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在役高速公路智慧化提升改造标准体系,实现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一路多方协同管控效能提升;河北聚焦低空经济,开展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标准化建设,扩展低空飞行设备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交通运输产业发展。
北京力争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记者 吕少威)北京力争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5G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提升5G赋能千行百业应用水平,成为中国领先的5G应用标杆城市。
9日发布的《北京市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2025—2027年)》(下称“升级方案”)提到上述目标。
根据升级方案,北京力争到2027年底5G个人用户普及率基本达到100%,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A应用部署加速推进,工业领域规上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包含5G-A基站)达到70个。全市累计新建或改造超过3.5万个具备5G-A能力的基站,实现五环内全域连续覆盖,重点场景及区域实现5G-A网络覆盖。
关于5G应用进阶,升级方案指出,北京将布局新兴终端生态。深度赋能基于5G的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云设备等的研发展示与场景落地,积极孵化融合5G的裸眼3D技术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居产品等的创新业态。激励车企在汽车前装环节集成5G通信模组。
北京还将拓展全新体验场景。加速5G新通话、云手机、5G消息等应用的创新性迭代,积极推动5G、5G-A前沿技术架构与AI深度耦合。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依托5G-A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针对公众多元化需求定制精细化、差异化服务策略。鼓励终端制造企业加速推进手机在超高清视频显示领域的高动态范围、高帧率技术升级,助力5G超高清视频及直播在娱乐、赛事、电商等垂直行业实现规模化渗透。
升级方案还对5G在工业互联网、智慧电力、智慧低空、智慧农业、数字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发展目标及部署措施等。
一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文章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国家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各项促消费政策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线下消费加速发展。今年一季度,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4.2%,较上季度升高9.1个百分点;小商品市场经营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6.3%,其中3月同比增长21.6%,这表明与居民生活贴近的小商品销售持续保持旺盛活力,民生消费需求正在加速释放。
生活服务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一季度,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18.3%,较上季度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14.5%。分行业看,休闲娱乐业、餐饮业同比分别增长67.6%、14.5%。
清明假期期间,出游热情持续高涨。国家信息中心互联网搜索热度数据显示,多个与清明出游、踏青赏花相关的关键词搜索热度出现了超4倍的增长。
假期里,多元化消费场景层出不穷,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数字产业新动能持续积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专家认为,数字产业新动能新优势仍将持续积聚,为稳定经济增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贡献更多力量。
主要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产业重点监测的核心指标中九成以上实现同比提升。数字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数达206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婴劢分析,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大力布局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等数字产业重点领域,通过规划引导、企业培育、产业链布局、资金支持等方式,为数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并通过多元化商业模式和应用落地,促进产业要素融合、链条延伸、业态裂变、价值重构,为数字产业创造更多发展空间。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海外市场拓展和数字基础设施投资也拉动了数字产业增长。全球市场对我国数字产品需求依然较旺盛,带动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4%。截至2024年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425.1万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拉动了数字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也为数字服务提供高效支撑,促进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服务业发展。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各行各业对数字技术需求日益增长,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对数字服务需求不断攀升,推动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人工智能引领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热度持续高涨,全球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也激增。浪潮通信信息海外营销部副总经理张博艺告诉记者,今年前2个月,公司海外业务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多。数据中心业务已成为公司海外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今年初,字节跳动发布的豆包大模型1.5,综合能力较以往显著增强,已在金融、零售、教育、汽车等行业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产业整体升级,是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赵刚表示,今年以来,基础大模型、推理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迭代,不断培育智能芯片、智能硬件、智能软件生态、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
“‘人工智能+’带动数字产业创新提速,与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相关的AI芯片、智能感知、先进计算、未来网络、数据标注与分析、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和产业迎来新一轮创新高潮。”高婴劢说。
当前,“两重”“两新”政策拉动叠加全球市场需求复苏,带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大模型商业化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政务、医疗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开启新一轮消费空间,AI手机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等,为数字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重点行业全面回升向好
数据显示,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全面回升向好。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消费电子市场全面回暖,拉动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同比增长7.8%、2.7%和4.6%。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
赵刚分析,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亮点在集成电路和智能硬件。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亮点在直播电商行业。2024年,我国直播电商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带动电子商务新兴市场增长。
高婴劢认为,通信设备、新型显示、智能硬件等数字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拓展,部分领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部分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正步入新一轮创新发展期,在新技术催化下加速迭代升级,创造出更多满足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
对于数字产业发展,朱克力建议构建“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强化基础研究支撑,加大对数学、算法、芯片等基础领域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机制;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专项扶持资金、税收优惠等基础上,探索数据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深化融合应用场景,建立跨行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推动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应用。
据了解,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强数字产业运行监测,强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落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