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我国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25.5%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报
3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09万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9109.9亿元,同比下降0.3%。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继续改善,利润降幅收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工业企业营收增长加快。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增速较2024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营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企业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毛利润改善。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0.3%,降幅较2024年全年收窄3.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改善明显,1—2月份同比增长4.8%,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3.2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计算的毛利润角度看,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毛利润由2024年全年的同比下降0.3%转为增长2.0%。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利润由降转增。1—2月份,受生产较好带动,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利润由2024年全年同比下降0.2%转为增长5.4%,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为规上工业利润恢复提供重要支撑。装备制造业的8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8.8%、26.7%。1—2月份,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3%,2024年全年为下降22.9%,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在新能源产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带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有色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0.5%。
“两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1—2月份,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0%和5.9%。其中,通用零部件制造、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9.3%、14.1%和10.6%。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多元化消费场景不断创新,带动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及链条行业效益向好。其中,在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1.7%;在电子、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政策惠及面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家用制冷电器具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25.5%、19.9%和19.2%。相关产品的链条行业利润较快增长,其中,家用电力器具专用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8.4%、15.3%和9.3%。
“总体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企业效益稳定恢复。”于卫宁表示。
三部门联合印发方案 加速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四大行动及15项具体措施,同时聚焦家电、家具、五金制品、造纸、日用化学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皮革、塑料制品、照明、电池等细分领域设置三个任务专栏,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方案》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重点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左右,打造100个左右典型场景,培育60家左右标杆企业,制修订50项左右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果。
到2030年,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实施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改数转网联”数字生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轻工业的创新应用,提出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突出强调四方面具体任务:强调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智能建模等技术,提升企业的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能力,使数据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资产。强调先进技术研发应用,集中优势资源研发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共性技术和协同设计、智能排产、个性化定制等应用技术,夯实轻工领域数字技术基础。强调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推动建立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特色平台,增强轻工行业服务能力。强调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重点培育协同设计、智能生产、预防性维护等生产场景和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骑行等消费场景。
《实施方案》围绕培育壮大多样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出实施“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加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鼓励家电、家具等行业建设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推广全屋定制、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引导珠宝首饰、制鞋箱包、工艺美术等行业应用三维建模、用户参与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面向造纸、日用化学品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控制、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设备运行、工艺参数等在线监测与优化调控能力。面向家电、家具等离散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加强计划排产、加工装配、检验检测等环节智能协同。拓展服务化延伸模式,鼓励大型企业搭建设计服务平台,推广众包设计、协同设计等新模式。引导链主企业建设智慧供应链,构建协同采购、协同生产、协同配送等新模式。支持智能家居企业搭建“产品+服务”平台,发展智能家居体验中心。
此外,《实施方案》聚焦轻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部署开展“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引导轻工业实现更深层次产业变革;围绕“标准、质量、标杆、平台、方案”五大核心要素,提出实施“夯实基础支撑行动”,引导构建轻工业数字化转型“五位一体”支撑体系。
对全国1000多家物流企业展开问卷调查 最新数据来了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近日发布《2025年全国物流预警预测报告》。报告对1000多家物流企业展开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2025年经营情况总体呈现乐观态势,业务量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较去年四季度有所提高。
从服务领域看,多数领域业务量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较2024年四季度有所提高。除危化领域外,其他领域业务量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均超过35%。其中,电商、医药、农批领域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超过50%,反映线上消费持续渗透,国内高附加值商品物流需求不断上升。装备制造业与进出口贸易领域,预期业务量增长的企业占比,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提高11.5和11.1个百分点。
运输价格方面,约六成企业认为2025年运输价格环比持平。分业务类型看,快递速运企业预期运输价格增长的企业占比较高,达到27.5%。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25年仓储价格整体将保持平稳。
综合来看,在业务量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上升的同时,运输价格预期波动不大,表明我国国内运输网络正进一步优化,物流干线效率较高,多式联运体系逐渐成熟,供需保持良好平衡。
另外,国际化经营方面,多数企业认为2025年国际化业务将有所增长。其中,进出口贸易、装备制造业、餐饮连锁商超、电商与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信心较强,国际化业务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均超3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预期增长的企业占比达到4成,而煤炭、粮食、矿建等大宗领域国际化经营预期相对偏弱。
商务部:将聚焦数字消费推出务实举措
文章来源:南方网
3月25日下午,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扩消费有关政策情况。有记者问及,近年来,新型消费发展迅速,成为消费新增长点,商务部下一步将如何促进数字消费发展,激发消费潜力?
对此,电子商务司副司长王鹏飞回应表示,数字消费是新型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商务部开展数字消费提升行动,推动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渠道等各领域创新发展,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以新服务、新体验、新潮流为特点的数字消费场景加速涌现,为扩大国内需求、提振消费注入新动能。
王鹏飞介绍,下一步将围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政策驱动,加强数字消费相关政策研究,深化专项提升行动,聚焦数字产品和服务、内容和渠道等4方面,指导各地推出务实举措,通过产业引育、标杆带动、技术创新等丰富数字消费多元化供给,增强数字消费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是活动引领,接力年初的全国网上年货节,继续在双品网购节、数商兴农庆丰收、丝路云品电商节等活动中嵌入数字消费主题,推动平台商家推出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数字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活动提质增效,引领数字消费新趋势。
三是场景创新,加强数字消费创新场景培育,充分发挥先进地区、优秀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线上线下联动消费模式,加速AI大模型、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四是品质赋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数字消费品质化发展。联动相关部门、地方和平台开展专题行动,通过引导和规范,实现数字消费供给侧优化、服务水平提升,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欢迎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记者 朱文婷)
我国今年拟制修订41项数据领域国家标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从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悉:我国今年拟制修订41项数据领域国家标准,涵盖高质量数据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关系到人工智能、数据流通利用、智慧城市等产业行业的发展。
数据标准能够有效支撑数据基础制度落地、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激发全域数字化转型动力、引领数字科技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跨境流动。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据领域国家标准制定;加快推动数据治理、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多出标准、快出标准、出好标准。(记者 王云杉)
我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本报讯(记者 殿欣)3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消息,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这是我国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此次实验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共同完成,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在中国和南非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中国电信控股的国盾量子作为参与单位之一,为实验提供了小型化量子卫星地面站,作为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地面接收端,协同微纳量子卫星完成了多次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密钥中继和数据中继任务。
2016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随着量子卫星及地面站低成本、小型化、密钥分发与提取技术持续突破,以及地面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我国正在构建低成本、实用化的“天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2023年,中国电信投资30亿元成立中电信量子集团,控股全球“量子科技第一股”国盾量子,获批量子通信原创技术策源地。未来,中国电信与国盾量子将进一步在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保障量子产业技术的安全自主可控,支撑国家网络和数据安全,带动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