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激发市场活力
文章来源:央视网
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实施以来,各地消费品以旧换新火热开展,消费品市场活力有效提升。
今年,国家新增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是“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亮点。在河北,各大商场数码专区客流不断,保定开展“全城惠民集市”促销活动,推出“以旧换新+折扣优惠+满额赠礼”组合套餐,激发消费者热情。在山西太原,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销售火热,门店客流和销量明显增长。今年以来,太原已受理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申请14.45万单。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湖北将厨卫等小家电产品在51类的基础上细分品类扩大到77类,通过旧机折价、政府补贴和品牌让利等优惠叠加,带动家电市场从“刚需普及”向“品质焕新”转型。春节期间,湖北以旧换新销售额超过15亿元。广东广州组织1800多个销售网点,为消费者以旧换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今年以来,广州以旧换新累计带动销售额超9.1亿元,核销补贴金额超1.4亿元。
今年,福建厦门安排专项资金对个人消费者在厦门购买新车给予补贴,汽车购新补贴还能与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使用。江苏今年发布包括优化汽车置换更新补贴等在内的26条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2025年以来,江苏全省汽车以旧换新提交申请量超过2.7万份。
推进数据共享 释放数据价值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上线试运行——
推进数据共享 释放数据价值(锐财经)
今年全国数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大力推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如何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怎样打造更多数据应用场景?国家数据局2月18日举行“数据价值化,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国家数据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应用
“推动数据价值化,公共数据要先行一步,真正把公共数据资源供出来、用起来。”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说。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公开印发。据介绍,全国数据系统在配套制度建设、政务数据共享、数据授权运营、应用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有些方面取得初步进展。
在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方面,明确数据治理和共享责任,推动“一次填报,多方共用”,推动数据由“向基层要”变为“从系统取”,切实减轻基层干部重复报数负担。同时推动数据回流,支持基层干部利用数据更好为企业和百姓服务,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以福建为例,2020年,福建入选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8个试点省份之一。该省依托省市两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接入全省2000余个政务信息系统、汇聚1800多亿条有效数据,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应接尽接”和全省公共数据“应汇尽汇”。并以汇聚共享平台为枢纽,常态化开展公共数据共享申请、授权、对接、应用,目前平台日均批量交换数据1.5亿多条,有效支撑各地各部门800多个应用场景。
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这是近来数据领域的热词,如何理解?
陈荣辉表示,授权运营是一种新的数据供给方式,目的是通过引入专业化力量,对公共数据进行治理、加工,形成数据产品和服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更好满足社会用数需求、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目前,很多部委都在按政策文件要求,梳理拟授权运营的数据资源,编制数据授权运营方案,积极推进数据资源和产品登记工作。
据介绍,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将于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这个平台不仅是公共数据资源的管理系统,也是信息披露和资源发现的窗口,全社会都可以来这里找数据、找产品。”陈荣辉说。
根据会上发布的信息,直接持有或管理公共数据资源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对纳入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资源进行登记。未纳入授权运营范围的数据资源,以及利用被授权数据资源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也鼓励进行登记。
陈荣辉介绍,登记平台上线运行后,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服务性功能,供数单位可以通过登记平台发布数据资源和产品信息,用数单位可以来这里查找数据资源,未来还可以发布数据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供需对接,为降低全社会用数成本、促进数据资源价值释放创造条件。二是管理功能,通过登记工作,掌握全国公共数据资源底账,加强授权运营信息披露,促进授权运营规范化、透明化。
打造更多数据应用场景
数据价值化,要在场景应用中得以实现
例如,气象数据与经济社会千行百业息息相关,应用场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深圳市围绕低空物流企业需求,为起降点及航线提供1公里分辨率,分钟级更新的大风、降水等精细化服务,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延误或损失,让配送计划更合理、经济。上海基于气象数据决策开展无人机消减雾试验,能见度可从500米快速提升至2公里以上,为降低大雾天气对飞行“窗口期”影响提供了支持。
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张洪政介绍,中国气象局还积极对接新能源规划选址、高效消纳和安全运行对精细化气象数据的需求,引导鼓励各方加入示范场景共建,创新新能源气象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安全提供支撑。
各地区各部门对发挥数据要素作用都高度重视,比如,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千行百业”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培育更多数字应用场景。重庆市提出要扩大数据流通和价值示范,培育实数融合新业态。国家数据局会同相关地方和部门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数据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陈荣辉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落地见效,进一步增强数据资源价值释放的驱动力,以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引领撬动各方数据的融合应用,打造数据利用的多应用场景和模式,更好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本报记者 李 婕)
把握“人工智能+消费”新机遇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消费”则是其中的关键方向。当前,推动“人工智能+消费”亟待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持续加强市场推广与消费引导。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此举基于当前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将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开年以来,“人工智能+消费”成为热词。商务部提出将继续协同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消费”是培育新型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各地方也在不断细化落实。山东省提出,要聚力实施新型消费跃升工程,高度重视发展直播电商,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安徽省提出,将重点推广“人工智能+消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带直播电商基地,推进数字游民基地建设。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亟需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稳定增长。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而“人工智能+消费”则是其中的关键方向。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正在加速推动消费领域的智能化升级。从市场需求看,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发展“人工智能+消费”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从激发消费潜力看,“人工智能+消费”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和热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有趣的购物体验。从促进产业升级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涌现。
同时,发展“人工智能+消费”也面临智能化水平不足,技术成熟度不够等问题,消费者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担忧,以及企业在市场推广时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可忽视。这也是当前推动“人工智能+消费”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应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同时促进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
其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消费者的数据安全与隐私权益。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
再次,推动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与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还要支持企业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广应用智能工厂,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最后,持续加强市场推广与消费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消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支持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方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使前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消费者,已经成为促进消费的关注点之一。“人工智能+消费”还处于不断探索的初级阶段,应把握机遇,通过不断加强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消费”的健康发展。(冯其予)
奏响绿色转型与消费升级“双重奏”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是促进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2025年新年伊始,“两新”政策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加力扩围,支持范围显著扩大。从汽车到小家电,从数码产品到绿色生活,新型消费模式加速培育,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政策范畴再拓宽,消费活力全面激发。汽车品种上,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家电品种上,增加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数码产品上,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介绍,2025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手机等数码产品五个领域实施细则,明确具体补贴标准和操作流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有极大消费需求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消费者无需交旧机,直接购买新机便可享受补贴。同时,消费者购买空调产品,从最多补贴1件增加至3件,以旧换新品类大家庭不断“扩围”,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及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数据平台显示,1月20日至2月8日,全国2009.2万名消费者申请了2541.4万件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在“两新”政策加持下,数码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南京某电子产品门店春节期间客流量增加了30%,消费者换新热情高涨。
资金规模再提升,政策实施有力保障。推动政策持续发力,离不开资金支持。新年伊始,中央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政策持续实施衔接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直接向地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用于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如此明确的资金支持文件表述,充分体现了此次国家加力支持“两新”政策的精准度和力度,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
在“两新”政策加持下,2025年春节期间很多车企“春节不打烊”,以广州为例,春节期间全市607家汽车销售门店“不打烊”,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7日,广州汽车消费7.1亿元,增长12.6%。
操作流程再优化,群众企业双受益。“两新”政策是一项范围广、品类全、环节多的系统工程。2025年政策文件在操作流程上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在方便群众方面,要求地方广泛开通群众普遍知晓的办理渠道,减少信息多头重复填报;在服务企业方面,支持地方结合实际预拨部分资金体,提高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企业垫资压力;在智能监管方面,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推动机动车回收证明等凭证电子化,实行多部门联审联批,减少非必要审批层级和环节。优化的操作流程,让补贴资金更快、更便捷直达消费者。
绿色效应再彰显,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两新”政策不仅是消费升级的助推器,更是绿色转型的引领者。2024年的成绩单彰显了政策在支撑绿色转型方面的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1.1万余个,1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据测算,2024年“两新”政策落地形成的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换新的同时意味着如何让旧物有“好去处”,走好废旧物的“循环之旅”。
对此,长期从事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矫旭东表示,做好资源循环利用,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追“新”逐“绿”,发展新质生产力、追求“绿色人民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在操作上,坚持便民利企,通过“互联网+回收”、企业逆向物流上门回收等方便消费者,同时加快推行“反向开票”,规范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税收秩序。在实施上,坚持示范标准引领,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和企业,同时对标国际,加强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节能等标准制修订。在组织上,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多方协同联动,强化目标协同、行动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放大组合效应,凝聚工作合力,实现“1+1>2”的效果,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破除“信息孤岛” 16个城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2月15日电 (记者王云杉)为着力夯实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基础,推动建立物流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促进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以覆盖东中西部典型区域、兼顾超特大型城市为原则,选取天津、唐山、宁波、金华、合肥、临沂、郑州、洛阳、武汉、宜昌、广州、海口、重庆、成都、乌鲁木齐、霍尔果斯16个城市开展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试点工作。
通知明确,聚焦物流行业发展问题,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打通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业务系统数据,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机制,建立健全物流数据分类及交换应用标准规范,形成物流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清单,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试点任务包括多式联运数据开放互联,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数据融合应用,国际物流数据综合服务,国家物流枢纽间数据互联共享。今年2月底前,各试点地区选择重点任务,形成试点实施方案;12月底前,完成试点建设,以成效显著的试点项目为基础,形成物流数据开放互联落地实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