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十百千创新行动全面启动
文章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10月29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交通运输部正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已全面启动“十百千”创新行动,聚焦十大关键领域,布局超百项试点示范,带动上千家创新主体参与,营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浓厚创新氛围,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全场景落地应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丰富,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先行落地领域之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聚焦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力布局研发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融合的关键技术,组织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攻克重大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创新发展模式。
交通运输行业正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多类模型、异构算力、通识数据统一调度平台,为全行业智能体开发提供基础能力。“我们建设的交通大模型,不是特指某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采用‘1+N+X’架构,统筹各方创新力量开发的面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算法库、数据集和工具链。”徐文强表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是“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技术底座,是一个能思考、会分析、善决策的“聪明的大脑”。
加速场景创新应用,是开展“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的核心抓手,也是最终目的。交通运输部将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从重大创新工程、试点示范应用两个层面发力,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
重大创新工程方面,聚焦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需求,凝练形成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编队航行、公路重大灾害智能管控处置、公路自由流收费、高速磁浮系统、低空陆空协同“六大创新工程”,将于“十五五”时期全面部署落地,通过“科技+工程”的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试点示范应用方面,聚焦智能驾驶、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能建养、智慧出行服务、智慧物流和智能安全监管十大关键领域,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和场景代表性,分攻关突破型和应用示范型两大类,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交通运输部还启动了首届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智能体创新应用大赛,共有748支队伍报名参加,通过“以赛促研、以赛促用”,激发全行业创新活力,发掘、培育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优质智能体解决方案。
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李颖、部水运局副局长祝振宇还就零碳交通试点、海商法修订施行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工信部通报42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SDK)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通报2025年第六批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所涉问题包括隐私政策默认同意、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
工信部称,根据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APP(移动应用程序)、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开展治理。
近期,工信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抽查,共发现42款APP及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28日予以通报。
在通报的APP(SDK)中,粉象生活、599比分等存在隐私政策默认同意问题;川观新闻等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问题;嗨秀直播等存在APP频繁自启动和关联启动问题;鲸鱼游戏等存在应用分发信息未明示问题;分身空间等存在信息窗口点击乱跳转问题;昆磐游戏聚合SDK等存在SDK信息公示不到位,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
工信部要求通报的APP及SDK按有关规定进行整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数字赋能走新路 黔东南“十四五”期间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31.4%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根据黔东南州商务局最新数据,2021年-2024年,全州网络零售额实现197.86亿元,年均增长39.39%;预计2025年完成93.3亿元左右,同比增速10%。2021年-2025年,预计全州网络零售额实现291.46亿元,年均增长率31.4%。
这一超常规增长背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一场由新模式、新农人驱动的商业变革正在苗乡侗寨深处蓬勃上演。
近年来,黔东南州的酸汤加工产品越来越多。
“三新农”模式重塑乡村商业逻辑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一场深刻的“模式革命”。黔东南州成功探索并推广的“三新农”(新农人、新农活、新农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出山的上行路径。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将“三新农”模式纳入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并成立了由州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通过系统的党政引领、市场化的专业运营、对本土新农人的精准孵化,以及多元化的营销路径,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销售方式,与新媒体电商深度融合。
新农人:从“老乡”到“网红”的身份蜕变。过去面朝土地的农民,如今化身镜头前的“主播”。他们熟知本地产品,又懂得网络语言,成为“苗侗山珍”最可信的代言人。
新农活:从“锄头”到“镜头”的技能升级。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社群运营成了新时代的“农活”。全州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内容从直播话术到运营技巧,正是这种大规模、系统化的技能“淬火”,让传统农民掌握了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
新农资:从“土地”到“数据”的生产要素变革。手机成为了新“农具”,流量成为了新“肥料”。榕江县构建的“乡乡有直播服务中心、村村有直播团队”体系,让数据资源直接下沉到村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颠覆性重构。
从“赛事现场”到“电商卖场”的无缝转换
黔东南电商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全州“文体旅”大战略深度耦合的成果。“村BA”“村超”和“村T”这些现象级的顶级流量IP,成为了电商增长的超级加速器。
流量即时转化:当地敏锐地抓住赛事带来的全国性关注,迅速在台江、榕江等地开设“台江村BA”“贵州村超专营店”等电商平台,将观众对民俗文化、体育激情的热爱,即时转化为对本地特色产品的购买力,实现了“一场比赛结束,一波订单开始”的奇妙转换。
品牌价值加持:借助IP热度,州域公共品牌“苗侗山珍”迅速打响知名度,入驻各大电商平台。这不仅是销售渠道的拓展,更是品牌价值的巨大提升,让农产品摆脱了“土特产”的单一标签,注入了文化自信和时尚活力。
“矩阵式”直播生态发展构筑核心竞争力
黔东南的电商直播,早已超越了个别网红的单打独斗,形成了全域动员、矩阵发展的生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州在第三方平台注册网店1.52万个,建成自建电商平台、小程序180个。
基地化支撑:在丹寨、榕江、黎平等地建成的电商直播基地,成为了产业要素集聚的“巢”,吸引了人才、技术、资金回流。
团队化作战:培育的2200余个本土直播营销团队,形成了“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壮观景象。
赛事化驱动:通过举办黔东南州电商网红直播大赛、“贵州电商直播大赛”等赛事,既检验了培训成果,又挖掘了优秀人才和团队,形成了“培训-实践-竞赛-提升”的良性循环。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小屏幕”撬动“大民生”,31.4%的增速,让年轻人留在乡村有了奔头,有效激活了乡村的人力资源,也倒逼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转型升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记者 余光燕)
四川广元:1-9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形势喜人
文章来源:广元市商务局
今年1-9月,全市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实现87.8亿元,同比增长9.0%,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实现42.2亿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12.60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服务型网络零售额实现29.6亿元,同比增长16.5%,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
分县区来看,在网络零售中,利州区、剑阁县和青川县网络零售额合计占全市70%以上,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14.6亿元、9.4亿元和5.7亿元,占比分别为34.7%、22.3%和13.5%。其中,利州区、剑阁县在服务型网络零售额中优势明显,分别实现销售额10.26亿元、9.11亿元,在全市占比分别为34.7%、30.8%。青川县则在实物型网络零售表现突出,实现销售额4.63亿元,在全市占比36.7%。
分行业来看,在实物型网络零售中,食品保健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实现9.2亿元,占比达73.4%。其中,食用油、肉质熟食和猕猴桃等食品保健品类深受消费者青睐。在服务型网络零售中,在线旅游和在线餐饮行业合计占全市85%以上,分别实现14.3亿元、11.2亿元。剑门关、吉布鲁牛排海鲜自助(广元万达店)等热门景点、在线餐饮网商线上消费活跃。
1-9月,全市依托“川超”赛事、女儿节等重大消费节点,积极举办“川超带川货”“川妹带川货”等电商直播活动90余场次,邀请本土知名村播现场推介销售本土优质农产品,助力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7亿元,同比增长13.5%。从热销行业来看,蔬菜、水果和茶饮线上热销;从热销品类来看,香菇、木耳、猪肉等农产品备受青睐。
山西晋中:前三季度网络零售额突破50亿元
文章来源:晋中市人民政府网站
据第三方不完全监测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晋中市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50亿元,实现50.7亿元,同比增速38.7%,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5.8亿元,同比增速37.6%,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8.4亿元,同比增速44.4%。
当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网购年货、网上订餐、移动支付、定制出游……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市商务部门引导电商企业组建晋中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持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双品网购节、“百城千企上抖音”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网络销售额,努力让更多传统产业搭上数字经济发展快车,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网络零售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还积极实施农产品上行快件补助政策,从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获得补贴资金达970余万元。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适应网络零售快速增长新趋势,以“场景创新”为抓手,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电商产业发展,相继铺开“名品出晋”网络品牌培育、电商主体培育等行动,紧紧依托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推动电商主体开展技能培训、资源对接、渠道拓展,电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电商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提升,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前三季度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突破161亿元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吴莎莎)10月30日,记者从省果业中心获悉:今年1月至9月,全省水果网络零售额达161.19亿元,同比增长7.57%,位居全国第三,水果产业线上销售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从产品结构看,鲜食水果依然是线上销售的绝对主力,前三季度网络零售额为137.54亿元,同比增长7.16%,占总销售额的85.33%。水果加工品实现网络零售额23.65亿元,同比增长10.05%,增速高出鲜食水果2.89个百分点,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在全国范围内,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表现突出,仅位居山东省和广东省之后。陕西凭借区域公用品牌与市场品牌的联动建设,以161.19亿元的销售额稳居全国前列。
省内各市表现方面,渭南、咸阳、延安三市构成核心支柱。渭南凭借酥梨、葡萄、冬枣等水果的规模化种植和成熟的电商运营体系,以39.96亿元的网络零售额位居全省第一;咸阳、延安紧随其后,销售额分别为32.51亿元和31.60亿元。三市销售额合计占比达64.56%。从增速看,西安、榆林、安康增速分别达到17.59%、15.61%和13.75%,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
品类方面,陕西苹果和猕猴桃持续热销。其中,苹果网络零售额实现31.06亿元,同比增长11.13%;猕猴桃网络零售额实现19.06亿元,同比增长9.16%。
品牌建设成果显著。截至9月底,陕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增至6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5个。前三季度,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网络零售额114.03亿元。
此外,陕西水果跨境电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实现网络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8.22%,增速显著高于本地销水果。省果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苹果、梨、猕猴桃是热销跨境水果品类,泰国、越南、俄罗斯已成为陕西主要出口市场,体现出陕西水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