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30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 时间:2025/09/30

国家数据局:900多个项目入围“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吴涛)“截至目前,今年‘数据要素×’大赛已顺利完成地方分赛阶段的激烈角逐,全国报名队伍突破2.2万支,各地共遴选出900多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

  28日,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负责人、局新闻发言人栾婕表示,近日国家数据局将印发“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通知,将于10月中下旬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相关赛道的全国总决赛评审,届时将通过线上初评、线下评审两个阶段遴选出各赛道优胜项目,并于11月在上海举办颁奖仪式。

  栾婕表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政策对接,结合实际完善政策,不断夯实“数据要素×”行动实施政策保障。截至目前,山东等10多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数据要素×”行动整体或者具体领域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了财政资金奖补等专项支持政策。

  据介绍,许多地方结合“数据要素×”行动的实施编制了“四库全书”,也就是“项目库、场景库、案例库、专家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既加大投资、也帮助解难题,还帮助宣传推广,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栾婕还表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价值释放图景更加显现。比如,今年办赛动员期间,很多地方请去年大赛企业“现身说法”。在企业数据方面,企业用好内部数据实现降本增效,以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进一步带动链上企业协同优化,以及融合外部数据创新应用的路径愈加清晰。在公共数据方面,用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通过授权运营开放数据并推进与各方面各领域数据的融合应用,带动一批新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印发数据要素场景指引,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栾婕表示。

 

 

我国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超1.3万条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国新办28日上午就中秋国庆假期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廖进荣介绍,农村的客货邮发展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保证农村客运稳定、畅通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助力邮政快递进村出村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廖进荣表示,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为各地推进农村客货邮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

  廖进荣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进展非常良好,成效很明显。全国超过15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这项业务,合作开通的线路有1.3万多条,建成综合服务站点14.5万余个,每年通过客货邮运送的邮件快件超过10亿件。邮件快件搭上农村客运的“顺风车”,快递进村配送时效更高、成本更低。

  廖进荣表示,“关于中秋国庆期间客货邮能发挥的作用,应该说这项工作使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寄递服务,特别是10月份是丰收的黄金季节,大量的农副产品通过这个渠道快速走向全国市场。国家邮政局在调研时也看到,农村很多的农副产品过去只能卖到本地的,现在可以卖到全国了。当然,这方面工作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合作机制还不健全,经营不太规范。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在交通运输部的有力指导下,采取四方面措施深入推动这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客货邮融合发展,重点在融合上,重点在几个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密切沟通,形成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第二项工作是要健全服务体系。主要是要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的建设,规范农村客货邮的经营行为,特别要拓展“客货邮+直播电商”、乡村旅游、农村产业等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项工作是要推广适配的装备。国家邮政局将持续推广使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的车型,鼓励引导县级站点运用自动化的分拣、装载设备,提升配送效率,保证运输安全。

  最后一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国家邮政局将积极引导各地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经验总结,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氛围,让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成效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新型消费发展向好活力释放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眼下,新型消费蓬勃兴起,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已然成为引领消费潮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型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线上消费、新型消费发展向好。

  激发新活力

  事实上,新型消费对经济的赋能作用,早已超越单一的销售额增长,呈现出“消费扩容、产业升级、活力释放”的多维价值。专家认为,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业内人士表示,在促消费层面,新型消费既激活了存量潜力,又开辟了增量空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升级也是促进新型消费的手段之一。中央财政通过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补贴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智能家居等12类产品,截至2025年6月已带动销售额突破1.6万亿元,惠及4亿人次,推动上半年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0.7%。这种“扩围+提效”的双轨驱动,让沉睡的存量资产转化为现实消费力。

  同时,新型消费也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新动力之一。

  在供给端,新型消费促进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置换占比超50%、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达九成的数据,印证了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的正向循环。

  在场景端,即时零售、VR赛事直播、非遗市集等新形态不断涌现,预计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赛道之一。

  在地方层面,“苏超”赛事带动的体育消费、县域电商激活的乡村市场,让消费活力从中心城市向基层延伸,形成全域共振的发展格局。

  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零售与电商的创新正在提高消费效率和购物体验;内容创作与知识付费的兴起,使得消费领域扩展至精神文化和知识层面;生活服务与体验式消费的流行,让消费者更倾向于为便利和体验支付费用新型消费是指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具有内容多样化、方式智能化、场景创新化和理念健康化等特征。

  新型消费规模的扩大与品质的提升,其背后原因包括多方面。专家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主体结构变化、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等。下一步,国家政策层面将继续优化新型消费市场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深度融合,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新型消费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年轻群体敢于尝试、探索新事物,消费观念不同于老年人,是新型消费的重要推动力。新的技术依托场景变现,精准捕捉年轻人需求,打造新型消费产品和业态模式,推动市场发展。但新型消费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供给不足,要不断丰富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另外,消费者更加注重情绪满足和感受体验。专家表示,当代消费者已从购买商品转向直接购买情绪价值,剧本杀、城市漫游、宠物经济等业态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健康消费、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彰显了新型消费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准响应。

  仍存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新型消费发展势头迅猛,但在规模扩张背后也面临着区域失衡、供给不足、监管滞后等“成长烦恼”。

  区域发展的“数字鸿沟”较为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达65.6%,但与全国78.6%的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薄弱让农村新型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在部分偏远地区,智能家电售后网点缺失、即时零售配送半径不足,导致政策红利难以触达。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消费的核心问题是供给不足,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缺口尤为明显。当前市场上,同质化的智能产品充斥货架,而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智能设备、面向专业群体的定制化服务却供给短缺。同时,企业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度较高,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实施中,部分企业更倾向于“蹭补贴”而非投入技术创新,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生态优化。

  另外,监管体系的适配性不足则带来新的风险点。专家提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需求重点关注,跨部门协同机制也需求加强统筹,如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涉及民政、卫健、科技等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不足会导致资源分散。

  着眼于“十五五”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专家建议,应该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创新制度供给,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并试点“监管沙盒”,破除跨地域或跨行业之间的人为壁垒,为新型消费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弹性发展空间。

  同时,夯实数字基建,通过“算力网络下乡”和构建合规数据流通平台,破除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数字技能群体之间、境内外数据要素流动之间的技术与应用壁垒,弥合“三重数字鸿沟”。

  专家表示,从政策红利到市场活力,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新型消费的发展之路既是内需扩容的进阶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让更多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得到精准响应,新型消费的未来将越来越好。(记者 王琰)

 

 

中国北斗规模应用加速拓展 赋能千行百业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株洲9月25日电 (张雪盈 鲁毅)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正在湖南株洲举行。场景示范展上,小到搭载北斗定位模块智能安全帽、时空背包、共享单车,大到智能巡检机器人、大中型无人机、无人水面艇,上千个应用示范场景集中亮相,北斗应用已深度融入民众生活,赋能千行百业。

  借助北斗系统实时厘米级定位服务,共享单车找车难题得到解决。据介绍,最新投放的共享单车配备高精度北斗三代定位芯片,定位误差控制在10厘米内,还可依托车辆分布热力图实现高效调度,缓解潮汐用车压力。

  北斗技术正为智慧交通注入新动能。在中国电信展馆,观众通过智能驾驶舱实时操控远端车辆。工作人员称,依托北斗定位与5G通信,系统可实时连接自动驾驶车辆,不仅能改速度、调方向,还能接管应急情况。

  基于北斗高精度时空数据,中国电信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道路模型,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发展。该方案已在苏州、株洲落地,有效打破数据孤岛,降低硬件成本,提升交通运营效率与安全。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子导航地图对北斗定位服务的日均调用量高达6000亿次。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城乡道路全覆盖,能够在车道级指引、隧道导航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不只交通,基于北斗导航下的无人配送服务也越发成熟。在本届峰会亮相的JZ-1200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等产品,正重塑物流未来,让配送从“最后一公里”缩短至“最后一厘米”。

  随着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北斗规模应用加速成势,向大众消费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手机、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的主流配置;与各行各业前沿技术融合,为交通、通信、公安、农业、能源、应急、低空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展区内,搭载“时空算力背包”的人形机器人“青龙Pro”引人注目。该人形机器人突破单一室内作业的局限,可自主完成快递接收、园区导览、巡检等任务。千寻位置市场经理潘蓓蓓介绍,背包内置北斗卫星天线与板卡,赋予机器人户外精准定位与路径规划能力。

  北斗的精准定位能力同样延伸至地下空间。在长沙,纵横交错的地下燃气管网、城市各角落的调压站及千家万户的燃气表均被赋予厘米级精度的“北斗网格码”数字身份。长沙市燃气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信息部部长刘斌表示,通过构建“网格智能中枢”,可动态分析管网腐蚀趋势、模拟燃气泄漏路径,实现安全预警与防患未然。

  记者从峰会现场获悉,截至2024年底,北斗产业规模达5758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超8%,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规模近5000万台套,消费领域应用保有量突破20亿台套。

 

 

“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

文章来源:新华社


人工智能具有鲜明的赋能属性,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升级,更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对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中方主张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包括全球南方在内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受益。

  为此,中方倡议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加强政策交流与务实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

  一、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增强各国民众获得感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众生活质量,为民生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卫生领域,助力疾病防控、药物研发、辅助诊断和远程医疗,拓展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覆盖,提升全球健康水平。在教育领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加快提升教育质量。

  二、实施“人工智能+”科技进步,激发全球创新活力

  依托人工智能引领全球科技创新范式转变,缩短科研周期,催生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研究方向,推动基础学科取得突破,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迭代,帮助科研人员打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三、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塑造未来经济新引擎

  利用人工智能激发传统产业活力,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创造就业岗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持续升级,智能红利更大释放。

  四、实施“人工智能+”文化繁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支持利用人工智能传承和发扬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智能修复、数字化保存、沉浸式展示等技术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瑰宝赋予新的生命力。利用人工智能积极促进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促进各国民众民心相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独特性。

  五、实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构筑未来发展基石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人才交流,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FOR TECHNICAL & ECONOMIC COOPERATION

地址:中国-北京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451 6951 邮箱:office@ceatec.org.cn 传真:010-6451 5497

ICP备案:京ICP备1704683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52号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版权所有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09月30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时间:2025/09/30

国家数据局:900多个项目入围“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吴涛)“截至目前,今年‘数据要素×’大赛已顺利完成地方分赛阶段的激烈角逐,全国报名队伍突破2.2万支,各地共遴选出900多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

  28日,在国家数据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负责人、局新闻发言人栾婕表示,近日国家数据局将印发“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通知,将于10月中下旬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相关赛道的全国总决赛评审,届时将通过线上初评、线下评审两个阶段遴选出各赛道优胜项目,并于11月在上海举办颁奖仪式。

  栾婕表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加强政策对接,结合实际完善政策,不断夯实“数据要素×”行动实施政策保障。截至目前,山东等10多个省市已经出台了“数据要素×”行动整体或者具体领域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了财政资金奖补等专项支持政策。

  据介绍,许多地方结合“数据要素×”行动的实施编制了“四库全书”,也就是“项目库、场景库、案例库、专家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既加大投资、也帮助解难题,还帮助宣传推广,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栾婕还表示,“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价值释放图景更加显现。比如,今年办赛动员期间,很多地方请去年大赛企业“现身说法”。在企业数据方面,企业用好内部数据实现降本增效,以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进一步带动链上企业协同优化,以及融合外部数据创新应用的路径愈加清晰。在公共数据方面,用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通过授权运营开放数据并推进与各方面各领域数据的融合应用,带动一批新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印发数据要素场景指引,充分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栾婕表示。

 

 

我国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超1.3万条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国新办28日上午就中秋国庆假期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廖进荣介绍,农村的客货邮发展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保证农村客运稳定、畅通农村地区物流配送、助力邮政快递进村出村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

  廖进荣表示,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为各地推进农村客货邮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

  廖进荣指出,从目前情况看,这项工作进展非常良好,成效很明显。全国超过15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这项业务,合作开通的线路有1.3万多条,建成综合服务站点14.5万余个,每年通过客货邮运送的邮件快件超过10亿件。邮件快件搭上农村客运的“顺风车”,快递进村配送时效更高、成本更低。

  廖进荣表示,“关于中秋国庆期间客货邮能发挥的作用,应该说这项工作使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寄递服务,特别是10月份是丰收的黄金季节,大量的农副产品通过这个渠道快速走向全国市场。国家邮政局在调研时也看到,农村很多的农副产品过去只能卖到本地的,现在可以卖到全国了。当然,这方面工作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合作机制还不健全,经营不太规范。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在交通运输部的有力指导下,采取四方面措施深入推动这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客货邮融合发展,重点在融合上,重点在几个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密切沟通,形成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第二项工作是要健全服务体系。主要是要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的建设,规范农村客货邮的经营行为,特别要拓展“客货邮+直播电商”、乡村旅游、农村产业等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项工作是要推广适配的装备。国家邮政局将持续推广使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的车型,鼓励引导县级站点运用自动化的分拣、装载设备,提升配送效率,保证运输安全。

  最后一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国家邮政局将积极引导各地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经验总结,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氛围,让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成效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新型消费发展向好活力释放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眼下,新型消费蓬勃兴起,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已然成为引领消费潮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型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线上消费、新型消费发展向好。

  激发新活力

  事实上,新型消费对经济的赋能作用,早已超越单一的销售额增长,呈现出“消费扩容、产业升级、活力释放”的多维价值。专家认为,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业内人士表示,在促消费层面,新型消费既激活了存量潜力,又开辟了增量空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升级也是促进新型消费的手段之一。中央财政通过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补贴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智能家居等12类产品,截至2025年6月已带动销售额突破1.6万亿元,惠及4亿人次,推动上半年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0.7%。这种“扩围+提效”的双轨驱动,让沉睡的存量资产转化为现实消费力。

  同时,新型消费也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新动力之一。

  在供给端,新型消费促进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置换占比超50%、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达九成的数据,印证了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的正向循环。

  在场景端,即时零售、VR赛事直播、非遗市集等新形态不断涌现,预计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赛道之一。

  在地方层面,“苏超”赛事带动的体育消费、县域电商激活的乡村市场,让消费活力从中心城市向基层延伸,形成全域共振的发展格局。

  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零售与电商的创新正在提高消费效率和购物体验;内容创作与知识付费的兴起,使得消费领域扩展至精神文化和知识层面;生活服务与体验式消费的流行,让消费者更倾向于为便利和体验支付费用新型消费是指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具有内容多样化、方式智能化、场景创新化和理念健康化等特征。

  新型消费规模的扩大与品质的提升,其背后原因包括多方面。专家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主体结构变化、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等。下一步,国家政策层面将继续优化新型消费市场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深度融合,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新型消费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年轻群体敢于尝试、探索新事物,消费观念不同于老年人,是新型消费的重要推动力。新的技术依托场景变现,精准捕捉年轻人需求,打造新型消费产品和业态模式,推动市场发展。但新型消费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供给不足,要不断丰富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另外,消费者更加注重情绪满足和感受体验。专家表示,当代消费者已从购买商品转向直接购买情绪价值,剧本杀、城市漫游、宠物经济等业态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健康消费、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彰显了新型消费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准响应。

  仍存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新型消费发展势头迅猛,但在规模扩张背后也面临着区域失衡、供给不足、监管滞后等“成长烦恼”。

  区域发展的“数字鸿沟”较为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达65.6%,但与全国78.6%的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薄弱让农村新型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在部分偏远地区,智能家电售后网点缺失、即时零售配送半径不足,导致政策红利难以触达。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消费的核心问题是供给不足,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缺口尤为明显。当前市场上,同质化的智能产品充斥货架,而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智能设备、面向专业群体的定制化服务却供给短缺。同时,企业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度较高,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实施中,部分企业更倾向于“蹭补贴”而非投入技术创新,长期来看不利于产业生态优化。

  另外,监管体系的适配性不足则带来新的风险点。专家提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需求重点关注,跨部门协同机制也需求加强统筹,如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涉及民政、卫健、科技等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不足会导致资源分散。

  着眼于“十五五”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专家建议,应该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创新制度供给,建立“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并试点“监管沙盒”,破除跨地域或跨行业之间的人为壁垒,为新型消费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弹性发展空间。

  同时,夯实数字基建,通过“算力网络下乡”和构建合规数据流通平台,破除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数字技能群体之间、境内外数据要素流动之间的技术与应用壁垒,弥合“三重数字鸿沟”。

  专家表示,从政策红利到市场活力,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新型消费的发展之路既是内需扩容的进阶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让更多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得到精准响应,新型消费的未来将越来越好。(记者 王琰)

 

 

中国北斗规模应用加速拓展 赋能千行百业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株洲9月25日电 (张雪盈 鲁毅)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正在湖南株洲举行。场景示范展上,小到搭载北斗定位模块智能安全帽、时空背包、共享单车,大到智能巡检机器人、大中型无人机、无人水面艇,上千个应用示范场景集中亮相,北斗应用已深度融入民众生活,赋能千行百业。

  借助北斗系统实时厘米级定位服务,共享单车找车难题得到解决。据介绍,最新投放的共享单车配备高精度北斗三代定位芯片,定位误差控制在10厘米内,还可依托车辆分布热力图实现高效调度,缓解潮汐用车压力。

  北斗技术正为智慧交通注入新动能。在中国电信展馆,观众通过智能驾驶舱实时操控远端车辆。工作人员称,依托北斗定位与5G通信,系统可实时连接自动驾驶车辆,不仅能改速度、调方向,还能接管应急情况。

  基于北斗高精度时空数据,中国电信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道路模型,推动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发展。该方案已在苏州、株洲落地,有效打破数据孤岛,降低硬件成本,提升交通运营效率与安全。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子导航地图对北斗定位服务的日均调用量高达6000亿次。北斗高精度车道级导航已基本实现城乡道路全覆盖,能够在车道级指引、隧道导航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不只交通,基于北斗导航下的无人配送服务也越发成熟。在本届峰会亮相的JZ-1200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等产品,正重塑物流未来,让配送从“最后一公里”缩短至“最后一厘米”。

  随着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北斗规模应用加速成势,向大众消费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手机、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的主流配置;与各行各业前沿技术融合,为交通、通信、公安、农业、能源、应急、低空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展区内,搭载“时空算力背包”的人形机器人“青龙Pro”引人注目。该人形机器人突破单一室内作业的局限,可自主完成快递接收、园区导览、巡检等任务。千寻位置市场经理潘蓓蓓介绍,背包内置北斗卫星天线与板卡,赋予机器人户外精准定位与路径规划能力。

  北斗的精准定位能力同样延伸至地下空间。在长沙,纵横交错的地下燃气管网、城市各角落的调压站及千家万户的燃气表均被赋予厘米级精度的“北斗网格码”数字身份。长沙市燃气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信息部部长刘斌表示,通过构建“网格智能中枢”,可动态分析管网腐蚀趋势、模拟燃气泄漏路径,实现安全预警与防患未然。

  记者从峰会现场获悉,截至2024年底,北斗产业规模达5758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超8%,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规模近5000万台套,消费领域应用保有量突破20亿台套。

 

 

“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

文章来源:新华社


人工智能具有鲜明的赋能属性,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升级,更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对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中方主张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包括全球南方在内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受益。

  为此,中方倡议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加强政策交流与务实合作,分享最佳实践和解决方案。

  一、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增强各国民众获得感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众生活质量,为民生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在卫生领域,助力疾病防控、药物研发、辅助诊断和远程医疗,拓展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覆盖,提升全球健康水平。在教育领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加快提升教育质量。

  二、实施“人工智能+”科技进步,激发全球创新活力

  依托人工智能引领全球科技创新范式转变,缩短科研周期,催生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研究方向,推动基础学科取得突破,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迭代,帮助科研人员打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三、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塑造未来经济新引擎

  利用人工智能激发传统产业活力,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创造就业岗位,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持续升级,智能红利更大释放。

  四、实施“人工智能+”文化繁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支持利用人工智能传承和发扬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智能修复、数字化保存、沉浸式展示等技术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瑰宝赋予新的生命力。利用人工智能积极促进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促进各国民众民心相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独特性。

  五、实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构筑未来发展基石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开展人才交流,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各国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