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2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 时间:2025/09/12

习近平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服务市场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动力。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数智领航,服贸焕新”,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我国经济呈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多部门发布最新数据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透过数据看活力。9月11日,多部门披露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1至8月汽车产销量首次均超2000万辆

  9月11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今年1至8月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在出口方面,1至8月份,汽车出口429.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反映出国家政策措施展现显著成效,对汽车消费促进作用明显,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比较均衡,新动能也继续保持活力。

  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4.4%

  记者从国家邮政局了解到,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24.9,同比增长4.4%。8月,随着水果、海鲜、菌菇等特色农产品丰收季的到来,特色农产品寄递量稳步增长。

  可移动生鲜冷藏仓、专业冷链三轮车等设施,以及航空、高铁等运力资源的投入,提升了综合立体冷链运输能力,有效保障了地方特色产品鲜达全国。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授权全球第一

记者在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达到5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我国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10月1日起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樊曦)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2020年6月,铁路部门全面实行电子客票,不再提供纸质车票。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部门推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并将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作为过渡期,过渡期内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并行使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的2024年第8号公告,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旅客本人在行程结束或者退票、改签业务办理之日起的180日内,可通过铁路12306或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

  为保障老年人、脱网人士等不便操作的旅客群体获取电子发票,铁路部门增加线下申请渠道和购票人(代办人)开具服务。旅客凭购票时使用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并获取“扫码开票单”后,旅客本人或委托他人使用铁路12306App扫描“扫码开票单”上的二维码,根据需求补全相关信息通过核验后即可开具电子发票。

  此外,购票人(代办人)可为乘车人申请开具已购车票及退票费、改签费的电子发票。购票人(代办人)通过铁路12306购票、退票和改签后,可凭乘车人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凭订单号、购票人(代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到车站售票窗口申请开具已购车票、退票费和改签费的电子发票。

  旅客开具电子发票后,可通过铁路12306、个人所得税App查询、下载铁路电子发票或通过邮件接收电子发票;如发生填写发票信息有误、企业信息变更等情况,在原电子发票开具时限内可申请换开3次。旅游、学生、研学等团体票不支持乘车人本人开具,可由购票人按相关流程开具电子发票。未通过铁路客票系统办理的非实名制车票、应急纸质车票及跨境旅客运输车票等继续沿用现行铁路报销凭证。

 

 

安徽升级政策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9月8日电(记者储玮玮)突出企业主体,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突出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突出“双招双引”,强化青年人才引育……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8日举办“稳企业稳投资”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陈龙胜对《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下称《若干政策2.0版》)进行政策解读。

  陈龙胜介绍,《若干政策2.0版》围绕创新主体需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趋势,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会贯通作用,聚焦场景、人才等难点堵点问题,切实提升政策精准性和企业获得感。

  《若干政策2.0版》设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项目,在优势细分行业创设一批典型场景,建设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形成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示范标杆,因地制宜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园区。

  《若干政策2.0版》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优化场景、算力、赛会、基金等招商打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在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中设立青年科研项目。

  2023年,安徽印发《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该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从2023年的1327.7亿元跃升至2024年1704.9亿元,带动2024年招引落地项目和投资金额分别增长46.8%和34.6%。赛迪顾问最新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居全国第5位。

陈龙胜表示,下一步,安徽将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总抓手,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推动创新产品在细分领域迭代应用,集中精力解决好算力支持、数据开放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加强人才引育和产业集聚,优化政策兑现方式,让创新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年:“一区四片”释放“强磁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9月5日电(奚金燕 蓝伊旎)9月5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办,会上介绍了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年以来取得的成果。

  202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在原有舟山片区基础上新增宁波、杭州、金义片区,形成了“一区四片”全新布局。自此,各片区各展所长,锚定大宗、数字、枢纽、商贸“四张金名片”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开放之路。

  面朝东海,宁波片区紧扣国际航运枢纽定位,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五年间,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7位。

  宁波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励成杰表示,近年来,宁波片区积极应对充满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着力打造“全球通达性好、内外畅联性优、资源配置力强、融合创新度高”的枢纽自贸区。

  五年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建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

  同时,宁波片区逐步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创新打造“铁海”双快物流模式,开辟了“义乌-宁波舟山港-迪拜”和“合肥-宁波舟山港-德国威廉港”两条物流新通道,还相继落地国际中转集拼、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启运港退税等航运领域改革举措。

  向西而行,杭州片区以数字贸易为笔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杭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杭州片区管委会主任王永芳介绍,五年间,杭州片区人工智能领域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7家,算力水平全国第二;依托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集聚全国三分之二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达到了387.4亿元,同比增长37.9%;数字安防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云计算市场份额领跑亚太地区,电商平台交易量全国第一,全球科技产业集群排名第13。

  眼下,杭州正着力打造“四个高地”,努力让人工智能成为杭州数字自贸区的鲜明标识。据悉,杭州将聚焦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培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大模型2个、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垂直大模型25个以上,并构建起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探索标准互认和规则制定。

  再向内陆,依托“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金义片区大力实施提能升级行动,聚焦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创新探索。

  五年来,金义片区不仅创新多种市场采购模式,以深化“自贸+国贸改革”为牵引,首创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改革,还推进“国际公路运输+跨境电商”“跨境清单+报关单”制度创新,首创“技能出海”认证体系,出台全国首个外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认定办法,多措并举促进贸易体系创新发展。

  金华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金义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陶国建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金义片区以占浙江自贸试验区15%的面积,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1385.1亿元、新增注册企业7.9万户,分别占浙江自贸试验区的24.1%、42.9%。

  从东海之滨到浙中盆地,浙江自贸试验区“一区四片”格局已形成强大合力。五年来,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不仅实现了空间拓展,更完成了发展能级的战略跃升,正持续释放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强磁力”。

 

 

“码”上可知!我国推广数字标签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文章来源:新华社


扫描二维码,食品配料、生产工艺、产地溯源、营养信息等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听”标签、“看”视频——这即将成为我国预包装食品消费的日常。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

  数字标签是将预包装食品实体标签通过数字化技术或手段展示的相关信息,实现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功能。该公告是在今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数字标签应用要求,旨在解决标签信息“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灵活、低碳的信息展示方式。

  标签“活”起来,信息“多”起来——

  长期以来,预包装食品因实体标签版面有限,无法充分展示详细信息,消费者获取全面食品信息存在障碍。

  根据公告,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可以标注的配料来源、生产工艺、产地信息、食用方法、产品追溯、食品安全与营养等信息,可通过数字标签展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展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确保相关信息的客观、科学,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便于消费者更好了解食品,进一步发挥数字标签在助力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风险交流、食品信息展示等方面的作用。

  内容可追溯,监管有依据——

  数字标签虽便利,但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容忽视。公告明确,数字标签内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预包装食品标签强制标示事项的规定。

  同时,数字标签展示内容不得篡改,当对数字标签内容进行修改和更新时,应记录修改内容、修改时间、修改者信息等要素,确保信息修改过程可追溯。

  为保障消费者体验,公告给出“硬杠杠”:数字标签标示内容应清晰、醒目、易于识读,避免重叠、堆积,不得有影响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干扰元素;鼓励数字标签二维码与包装上其他二维码整合,实现多码合一。

  此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会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设计数字标签专属Logo,作为数字标签的专属标识供食品生产者使用,方便消费者识别数字标签二维码。

  标签简化,环保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还推出“减负”举措:食品生产者通过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展示生产者详细地址的,可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将生产地址简化标注为县级行政区名称,并在生产者名称后标示。如,某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上展示的生产地址为“XX省XX市XX县XX镇XX大道XX号”,可在食品标签上标注为“XXX生产者(XX县)”。

  小小改动,有望为食品标签提供更多信息展示空间,减少预包装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文字标示信息,节省成本,助力企业减碳增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2025年定为“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组织全国各省市及相关食品行业正在开展数字标签应用推广。据悉,后续数字标签也将与网络食品经营、智能家居等相衔接,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生态链。(记者 李恒)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FOR TECHNICAL & ECONOMIC COOPERATION

地址:中国-北京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451 6951 邮箱:office@ceatec.org.cn 传真:010-6451 5497

ICP备案:京ICP备1704683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52号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版权所有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09月12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时间:2025/09/12

习近平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服务市场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携手推进全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动力。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数智领航,服贸焕新”,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我国经济呈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多部门发布最新数据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透过数据看活力。9月11日,多部门披露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1至8月汽车产销量首次均超2000万辆

  9月11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今年1至8月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2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62.5万辆和9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3%和36.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5%。

  在出口方面,1至8月份,汽车出口429.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陈士华:反映出国家政策措施展现显著成效,对汽车消费促进作用明显,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比较均衡,新动能也继续保持活力。

  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4.4%

  记者从国家邮政局了解到,8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24.9,同比增长4.4%。8月,随着水果、海鲜、菌菇等特色农产品丰收季的到来,特色农产品寄递量稳步增长。

  可移动生鲜冷藏仓、专业冷链三轮车等设施,以及航空、高铁等运力资源的投入,提升了综合立体冷链运输能力,有效保障了地方特色产品鲜达全国。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授权全球第一

记者在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了解到,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达到5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我国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10月1日起铁路客运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樊曦)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

  国铁集团客运部负责人介绍,2020年6月,铁路部门全面实行电子客票,不再提供纸质车票。2024年11月1日起,铁路部门推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并将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9月30日作为过渡期,过渡期内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并行使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铁集团联合发布的2024年第8号公告,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旅客本人在行程结束或者退票、改签业务办理之日起的180日内,可通过铁路12306或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

  为保障老年人、脱网人士等不便操作的旅客群体获取电子发票,铁路部门增加线下申请渠道和购票人(代办人)开具服务。旅客凭购票时使用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并获取“扫码开票单”后,旅客本人或委托他人使用铁路12306App扫描“扫码开票单”上的二维码,根据需求补全相关信息通过核验后即可开具电子发票。

  此外,购票人(代办人)可为乘车人申请开具已购车票及退票费、改签费的电子发票。购票人(代办人)通过铁路12306购票、退票和改签后,可凭乘车人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或凭订单号、购票人(代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到车站售票窗口申请开具已购车票、退票费和改签费的电子发票。

  旅客开具电子发票后,可通过铁路12306、个人所得税App查询、下载铁路电子发票或通过邮件接收电子发票;如发生填写发票信息有误、企业信息变更等情况,在原电子发票开具时限内可申请换开3次。旅游、学生、研学等团体票不支持乘车人本人开具,可由购票人按相关流程开具电子发票。未通过铁路客票系统办理的非实名制车票、应急纸质车票及跨境旅客运输车票等继续沿用现行铁路报销凭证。

 

 

安徽升级政策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9月8日电(记者储玮玮)突出企业主体,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突出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突出“双招双引”,强化青年人才引育……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8日举办“稳企业稳投资”系列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陈龙胜对《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下称《若干政策2.0版》)进行政策解读。

  陈龙胜介绍,《若干政策2.0版》围绕创新主体需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趋势,发挥“政产学研金服用”融会贯通作用,聚焦场景、人才等难点堵点问题,切实提升政策精准性和企业获得感。

  《若干政策2.0版》设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项目,在优势细分行业创设一批典型场景,建设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形成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加快形成示范标杆,因地制宜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园区。

  《若干政策2.0版》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优化场景、算力、赛会、基金等招商打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在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中设立青年科研项目。

  2023年,安徽印发《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该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收从2023年的1327.7亿元跃升至2024年1704.9亿元,带动2024年招引落地项目和投资金额分别增长46.8%和34.6%。赛迪顾问最新报告显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居全国第5位。

陈龙胜表示,下一步,安徽将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总抓手,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推动创新产品在细分领域迭代应用,集中精力解决好算力支持、数据开放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加强人才引育和产业集聚,优化政策兑现方式,让创新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年:“一区四片”释放“强磁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9月5日电(奚金燕 蓝伊旎)9月5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办,会上介绍了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五年以来取得的成果。

  202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在原有舟山片区基础上新增宁波、杭州、金义片区,形成了“一区四片”全新布局。自此,各片区各展所长,锚定大宗、数字、枢纽、商贸“四张金名片”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开放之路。

  面朝东海,宁波片区紧扣国际航运枢纽定位,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五年间,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从全球第11位跃升至第7位。

  宁波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励成杰表示,近年来,宁波片区积极应对充满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着力打造“全球通达性好、内外畅联性优、资源配置力强、融合创新度高”的枢纽自贸区。

  五年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域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建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

  同时,宁波片区逐步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创新打造“铁海”双快物流模式,开辟了“义乌-宁波舟山港-迪拜”和“合肥-宁波舟山港-德国威廉港”两条物流新通道,还相继落地国际中转集拼、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启运港退税等航运领域改革举措。

  向西而行,杭州片区以数字贸易为笔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杭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杭州片区管委会主任王永芳介绍,五年间,杭州片区人工智能领域营收超百亿元企业达7家,算力水平全国第二;依托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集聚全国三分之二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出口达到了387.4亿元,同比增长37.9%;数字安防市场份额全球第一,云计算市场份额领跑亚太地区,电商平台交易量全国第一,全球科技产业集群排名第13。

  眼下,杭州正着力打造“四个高地”,努力让人工智能成为杭州数字自贸区的鲜明标识。据悉,杭州将聚焦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培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大模型2个、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垂直大模型25个以上,并构建起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际合作、探索标准互认和规则制定。

  再向内陆,依托“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金义片区大力实施提能升级行动,聚焦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创新探索。

  五年来,金义片区不仅创新多种市场采购模式,以深化“自贸+国贸改革”为牵引,首创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改革,还推进“国际公路运输+跨境电商”“跨境清单+报关单”制度创新,首创“技能出海”认证体系,出台全国首个外籍跨境电商直播人才认定办法,多措并举促进贸易体系创新发展。

  金华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金义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陶国建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金义片区以占浙江自贸试验区15%的面积,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11385.1亿元、新增注册企业7.9万户,分别占浙江自贸试验区的24.1%、42.9%。

  从东海之滨到浙中盆地,浙江自贸试验区“一区四片”格局已形成强大合力。五年来,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不仅实现了空间拓展,更完成了发展能级的战略跃升,正持续释放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强磁力”。

 

 

“码”上可知!我国推广数字标签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文章来源:新华社


扫描二维码,食品配料、生产工艺、产地溯源、营养信息等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听”标签、“看”视频——这即将成为我国预包装食品消费的日常。

  9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

  数字标签是将预包装食品实体标签通过数字化技术或手段展示的相关信息,实现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功能。该公告是在今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数字标签应用要求,旨在解决标签信息“找不到、看不清、读不懂”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更灵活、低碳的信息展示方式。

  标签“活”起来,信息“多”起来——

  长期以来,预包装食品因实体标签版面有限,无法充分展示详细信息,消费者获取全面食品信息存在障碍。

  根据公告,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可以标注的配料来源、生产工艺、产地信息、食用方法、产品追溯、食品安全与营养等信息,可通过数字标签展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展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确保相关信息的客观、科学,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便于消费者更好了解食品,进一步发挥数字标签在助力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风险交流、食品信息展示等方面的作用。

  内容可追溯,监管有依据——

  数字标签虽便利,但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不容忽视。公告明确,数字标签内容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预包装食品标签强制标示事项的规定。

  同时,数字标签展示内容不得篡改,当对数字标签内容进行修改和更新时,应记录修改内容、修改时间、修改者信息等要素,确保信息修改过程可追溯。

  为保障消费者体验,公告给出“硬杠杠”:数字标签标示内容应清晰、醒目、易于识读,避免重叠、堆积,不得有影响正常阅读的弹窗、飘窗等干扰元素;鼓励数字标签二维码与包装上其他二维码整合,实现多码合一。

  此外,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会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设计数字标签专属Logo,作为数字标签的专属标识供食品生产者使用,方便消费者识别数字标签二维码。

  标签简化,环保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还推出“减负”举措:食品生产者通过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展示生产者详细地址的,可在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将生产地址简化标注为县级行政区名称,并在生产者名称后标示。如,某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上展示的生产地址为“XX省XX市XX县XX镇XX大道XX号”,可在食品标签上标注为“XXX生产者(XX县)”。

  小小改动,有望为食品标签提供更多信息展示空间,减少预包装食品包装上的标签文字标示信息,节省成本,助力企业减碳增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2025年定为“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组织全国各省市及相关食品行业正在开展数字标签应用推广。据悉,后续数字标签也将与网络食品经营、智能家居等相衔接,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打造食品数字标签生态链。(记者 李恒)